2013年3月16日 星期六

淨空法師:為什麼業障消不了?


人在世間上一生,最重要的有自知之明,你就會有成就。如果你自己不知道你自己,好高骛遠,這一生肯定空過。知道自己是什麼根性,知道自己煩惱業障深重,那念佛,至誠心念佛,清淨心念佛。要像這裡所講的,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的念佛,一聲佛號能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我們今天念佛號,天天念佛,為什麼業障消不了?懷疑、夾雜、間斷。怎麼知道懷疑?你沒有專一就是懷疑。你相不相信?真正不懷疑,他心裡只有一句佛號,只有一部《無量壽經》,其他東西他絕對不看。我還想看看這個、想看看那個,對於淨宗沒有死心塌地,不疑兩個字不容易做到,不是徹底明了了,你怎能不懷疑。所以我們是一年講一遍,心都用在這上,十年之後,我們可能達到不懷疑。不懷疑就了不起,聲聲佛號滅罪無量,真的會消災免難,真的會消除業障,那往生的時候,品位大幅度的提升。 
                                          ——恭敬摘錄自《淨土大經科注》第1集

胡小林:業障怎麼消除?


所以大家問我怎麼修的,怎麼學的?我就是這麼修的,就是這麼學的,占便宜占在哪兒?老實,真照著說的去做,別玩那花花腸子,別好高骛遠,心谛住在《弟子規》跟《了凡四訓》上,你一定能取得比我更殊勝的成績。我老說我五十二歲才碰到《弟子規》,在新加坡,老和尚,五十二歲才看《了凡四訓》,到今天三年。你們在座的諸位,我不敢吹這個牛,你們全加起來,你們的貪瞋癡再乘上十,你們也趕不上我,真的。我昨天給大家匯報,一天七點鐘起床,晚上十一點鐘睡覺,一百五十六句的瞎話,你們誰有這本事?你們不行。你們在座的諸位誰得過癌症?你們不行。所以我這樣的泡在五濁惡世大染缸裡頭這麼長的時間,我從小學四年級就開始文化大革命,一直到接觸佛法二00六年,一九六六年到二00六年,四十年的時間,前十年紅衛兵造反,砸爛國家機器,那時中國在搞大革命,不講規矩,不講制度,緊跟著改革開放,高速度發展的三十年,經濟大發展,出國的引誘、金錢的引誘、美女的引誘撲面而來,我們哪架得住?架不住!沒受過這傳統文化的教育,在這個大風大浪當中,有幾個人能站得穩?老和尚跟我說,能在這種財色名食睡的年代能夠把持住自己的人那都不是一般人,那都是佛菩薩再來。你要能把持住,你要不然就是佛菩薩,要不然你就是傻子,你沒有感覺。我一琢磨,我這肯定不是佛菩薩再來,因為我沒把持住,我也不是傻子,因為我落進去了。所以在座的諸位同修,我們有錯誤、我們有問題、我們有習氣是再正常不過了,要正確的面對這個現實,要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為什麼我要承認錯誤?進而再問,我為什麼要改正錯誤?因為你要獲得幸福的人生。我怎麼改正錯誤就能獲得幸福人生?因為改正錯誤你就改正了念頭,因為改正了念頭你就感召來自性變現出好的物質跟精神世界,你就幸福。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恨這個錯誤,要改正這個錯誤的理論前提。你除非不想獲得幸福人生,你除非不想獲得健康,你除非不想獲得財富,你除非不想獲得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生活條件,那你就抱著錯誤睡覺去吧,你跟它交朋友吧。一說你錯誤你還不高興,一說你錯誤你還生氣,你還不好意思,扭扭捏捏,半推半就,似是而非,你在為誰辯護?你在為敵人辯護。你在跟誰交朋友?你在跟敵人交朋友。你在跟誰最親?你在跟貪瞋癡慢最親。正是因為這個東西害了你,所以《了凡四訓》說「一心忏悔,晝夜不懈」。有忏悔習慣的人很少,有這種習慣能夠說出來的人那就更少。忏,梵文,說出來,悔,自己關了門檢討,悔是華文,忏是梵文,梵華合譯。「忏除業障」是普賢十願的第四大願王。業障怎麼消除?忏除。什麼是忏,說出來。跟誰說?隨緣隨分。說什麼?我剛開始忏悔業障的時候說的是五年前的事,小時候的事,後來愈忏膽子愈大,剛開始是跟好朋友忏、親人忏,能原諒我的人忏,後來就上鳳凰衛視去忏,跟全世界忏。原來忏五年前的事,現在能忏半前年的事,最後功夫得力了,今天就能忏上午的事,做得不對的地方就敢於拿出來說。今天我碰到幾位同修問我:胡大德,您說改過才獲得這麼殊勝的成果,您現在還有過錯嗎?您跟我們說說您最近的貪瞋癡慢還有嗎?我說有,我不跟你說,我今天晚上上會上說。
  九月二十三號,去年,十月、十一月、十二月,到今天三個月的時間,一百天的時間。所以大家給我鞠躬、給我鼓掌我特慚愧。一百天以前的我,我在去年青島論壇做了報告,參加這個論壇,有一位朋友,學佛的,他是個大夫,在廣西工作,在一家醫院裡頭,在放射科,他給我寫了一封信,他的名字特別像女孩子的名字,什麼春、燕,這信寫得特別工整,字跡俊秀清美,你想他又是個大夫,誰說他是大夫?我自己想他是個大夫,他說他是在醫院放射科,是個大夫,那肯定穿著白大褂,而且字跡又寫得這麼漂亮,你瞧,見字如見人,男女之心就起來了,喜歡。老和尚說就這一念喜歡就把你送到阿鼻地獄去了,對不起,莎喲娜拉了。然後信中給我寫了他學佛的痛苦,我剛開始沒太當回事,我就讓文化部給他寄了《了凡四訓》,給他寄了《弟子規》,給他寄了光盤。沒過一個月又給我寫了一封信,寫了封信,這個時候信裡邊就寫得很難過、很痛苦、很悲傷。不愛江山愛美人,憐香惜玉,你甭管說什麼?反正就這一分貪愛之心油然而生,把阿彌陀佛忘到九霄雲外,覺得特可憐他,這字寫得又漂亮,又在醫院工作,一個弱小的女子在邊疆,真值得人同情。他信中寫什麼?他寫他在放射科工作,學了佛了,跟同事關系愈搞愈僵。第一個,放射科給人拍片子、拍CT有提成,他覺得這個是屬於行賄受賄,他就向上級領導揭發了他們科裡的問題。科主任、室主任和全體同事特恨他,你這個人真混蛋,你到我們這來,你學佛了,你把我們這點事報告給上級,現在哪個醫院不這麼做?給人拍X光片、給人拍CT提成,都這樣,我們的收入取決於我們這一個月拍了多少次CT,你這樣一做,上級領導一查,大家的收入就掉了一大塊。他說胡先生,我應該怎麼辦?《了凡四訓》跟佛法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你看這個問題很具有挑戰性。第二個問題,他們那個科室開始考主治醫師,考主治醫師必須考英語,英語說是閉卷,實際上就跟作弊差不多,大家都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這不就是糊弄嗎?他把人家作弊這些人的名字全告訴上級領導,揭發了人家。好家伙,這室裡頭群起而攻之,恨死他了,人家考醫師全部沒考上。您說這個學佛。
  我當時接到這封信我特別同情他,而這封信的內容要回答起來絕對不是短信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再加上我的腦子裡就想他是一個漂亮的女大夫,想跟他聊聊天,我就給發了個短信。
  快中午的時候,我念佛念完了,白念了這佛。我說你的信我看了,希望你有時間給我回電話。電話來了:喂,胡老師嗎?我說您是誰?我就是那個什麼春。我嚇一跳,我說您是,是她嗎?還是您是她同事?我就是那個。我當時那心情在九霄雲上,這一下子就墮到阿鼻地獄去了,我這真沒情緒,快吃中午飯了,怎麼一個大老爺們給我打電話?後邊當然迅速的,不怕念起,就怕覺遲,一句阿彌陀佛恢復正念,但是真恢復了很長時間,覺得窩囊今天,我招他干什麼?寄點法寶不就完了嗎?心目中是一個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弄一個大老爺們,還那麼老遠給我來電話。就九月二十三號,一百天以前的胡小林,你說說還不應該提起警覺嗎?「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大眾,當勤精進,如救頭然,但念無常,慎勿放逸」,普賢菩薩警眾偈,我全犯了。改過是真難,真有習氣,拿出來跟大家說,我自己的經驗,拿出這些髒心爛肺跟大家說一次,我跟髒心爛肺的這些習氣就遠一公裡,說二次它就遠二公裡,我跟一百個人說遠一公裡,我跟一千個人說遠十公裡,我深深的得到忏悔的利益。敢於說,說出來,勸了別人也勸了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每次的習氣拿出來說,第二次還犯不犯?還會犯,但是程度上就輕了好多好多,不知道是三寶加持還是什麼原因?我就不知道這普賢菩薩,你說這十大願王當中,關於業障就這麼一條,就四個字,真是!我是見不著普賢菩薩,我要見著我真給他老人家得磕幾個,太好了這個忏除業障。關鍵就是看你敢不敢忏,能不能忏,想不想忏,會不會忏。
  現在我忏除業障忏出利益來了,忏出法喜來了,也加上自己臉皮厚,做買賣的,今年這個歲數,什麼都見過,我覺得我忏除業障還行,九月二十三號的就能拿出來跟大家說,說這個目的是希望跟大家分享。我們每一個人今天坐到這裡,就兩種人,一種,您就游戲人生,游化人間,像上淨下空老和尚這樣,佛菩薩示現,來度我們,您沒有習氣,這個沒問題;要不然您就有習氣,您就有缺點,您就有問題,您就需要忏悔。Either you are here, or you are there. Nothing in between.就沒有中間的人,你要不然是凡夫,你要不然就是佛菩薩。我肯定不是佛菩薩,我肯定是凡夫,所以我當著大家的面承認錯誤、忏悔,其中應有之意,理所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如果我們認為我們自己沒有過錯,這就是剛才說的一千米的懸崖,他非要跳下去那種人,傻到家了,傻小子睡涼炕,全靠火力壯,沒救了。所以我們有過錯是肯定的,改正過錯獲得幸福是肯定的,這是一條光明大道。

2010年1月新加坡弘法大會—學習傳統文化,改造自身命運  胡小林先生主講  (第二集)  2010/1/2  新加坡博覽中心第二大廳  檔名:56-040-0002  

什麼是業障?病苦算不算業障?


問:對生病的病人的業障,這種說詞是否恰當?業障真正的意思是什麼?
夢參老和尚答:這位道友問的這個問題呀!業障就是你所作的業,障是障礙的意思。
這業障有兩種,那麼惡業的業障使你做事不順、生病,或有發生特殊情況、災難降臨,這是作的惡業的業障;如果作的善業,善業也成障嗎?得看到什麼時候,善業也是障,凡所作業,有業就是因,因一定要感果,有的業障是果上現,有的業障從你種因上就發業現,就業現了;若果是成佛的話,你所作的善業、惡業都能障,如何講呢?大家都念過《金剛經》吧!須菩提問佛:『雲何住心,雲何降伏其心?』修道、行般若波羅蜜也是障,這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時候,那些大菩薩一位一位給他說,越深的時候,不但惡業能給你障,善業也不要執著在它是善了,全放下吧!因為什麼呢?善業也是境,要對治一切境之相,全要放下。
執著就是難,一執著就是難。業就是放不下,這個大家學學《起信論》,業轉相---三相,這八地、九地、十地菩薩,這個時候斷,那時候所有的善業,如果你行六波羅蜜,說這善先,你還把它執著,所謂執著者叫做心地不空,凡是有造作意都叫業,究竟成佛沒有造作,業障有善有惡,我們這把它說簡略這樣說吧!看你到什麼時候,修到什麼地位,如果本來是你的功夫,你到了一定程度了讓你放下,你要去做慈善事業,你執著那個慈善事業去了,那就障住你成道了,你做慈善事業是吧!大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沒有執著的,他沒有善惡,沒有取捨,沒有你我,沒有自他,那叫大菩薩,如果觀世音菩薩對著每一個人,他要有你我、有執著的話,他就不稱觀世音了。比如說在《心經》上是觀自在(菩薩),《普門品》《法華經》裡頭叫觀世音,為什麼不叫一個名字啊?《心經》的時候講自在,《普門品》沒有講自在,度一切眾生,讓一切眾生自在。
觀自在是自修,觀自在菩薩是照見五蘊皆空,是他自己修行;觀世音呢是聽照一切眾生的聲音,就去救活他去了,這是利他。《心經》上是自利,你把《心經》學會了就自利,自利即是利他,利他即是自利,這就是圓融法門,所以要分,分完了以後要合,合完了以後分,就在我們講善業惡業前頭那個問題,不但善業,惡業是障礙,善業也是障礙呀!你得放下!一切諸法皆空,沒有善沒有惡,你得到那個程度,到那個境地;如果大學生我給他講小學課程,他能聽嗎?就這個涵義,這個道理要懂了,你就知道了。

他人業障是否會轉移到自己身上?


問:如果有人遭遇逆境,我們去幫助他,是否他業障會轉移到我們身上?
夢參老和尚:這個事確實是有的。我們有些個助念團---道友自己結合的那種,某一位道友走了,人死了,我們大家去給他助念去。那麼到你助念的時候,你心裡不至誠、胡思亂想,那個冤家就會找到你的身上。
我在紐約的時候,助念團就有一個他幫人家助念去了,回來他就瘋瘋癫癫的,那個死人的怨業找到他身上,大家就幫他念佛消業障,他後來好了,這種轉業的時候經常有,但是你幫人家助念的時候你要特別注意,不要在那地起貪嗔癡念,你起貪嗔癡念了,他那個業、他那個報復他沒報復到,就找到你身上來了,就因為你心不清淨,那就得靠三寶加持力呀!這個事是能有的,也是有的。
當你助念的時候、特別你幫助別人、還有自己處到逆境的時候,所謂逆境呢就是心裡不順了,那正是你學佛的、用功的地方,你只認識到求感應,或念地藏菩薩、或念觀世音菩薩、或念大乘經典就是轉業了,轉動轉不動就看你(修行)的力量大,還是你那個業來的力量大,如果你的轉動的業力大,這個業是善業,那你那個惡業,會讓你的善業把它降伏。冤家、找你還債的人,那得看你的因緣,如果你在念佛,或者可以幫助他,你雖然也消業障了,也是幫助你那個債主、冤親債主,他得度了,他還來找你麻煩嗎?那就看你修行力量了。如果是找上你,你頂好(正好)打七、或者念阿彌陀佛,或者念經大乘經典,那能轉。 

佛教徒的十個修養標准


佛教傳入中國將近兩千年。自東漢到唐末是由萌芽而達燦爛的時期,由四代到現時是由凋零而至枯槁的時期。所以衰落的主要原因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理論是日趨玄妙,不切實際;實際是日益庸腐,不能振作。今日佛教徒要想佛教住世,必須提高佛教徒的修養。除此以外,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佛教徒修養的標准大約有十點:一、要有堅決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二、要能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三、不貪名利,四、無有私怨,四、明晰條例,六、能積極,七、有朝氣,八、服從組織,遵守紀律,九、心意動搖時能放得下,十、對於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有成全的意圖。
如何是堅決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就是堅決承認宇宙間有真理存在。佛所說的言教是符合真理的。因為佛能體證了真理而說明真理,所以佛的道德最可尊貴,佛的言教是最可尊貴,依據佛教而修行的人也最可尊貴。既然是最可尊貴,因此對之生起極大好樂。由於好樂,因而對於實踐佛教修行的方面生起極大的興趣。譬如相信砂中有金是信認真理,知金可寶是好樂,因而對於采金技術生起興趣,然後方有發財的機會。此三缺一不可。如若知砂中有金而不知金可采寶,當然不去采金。知砂中有金及也知金可寶,但是對於采金技術以為繁難,不生興趣,仍然是不會去采金,也就絕不會有發財的機會。所以堅決用佛教改造自己的相信,是以有認識、有好樂、有興趣為先決條件。也就是說:有認識、有好樂、有興趣,便必然能有堅決用佛教改造自己的信心。堅決用佛教改造自己是佛教徒修養中的第一條件,所以有認識、有好樂、有興趣便取得了成為佛教徒的基本資格。假如佛教徒對於真理不能認識,對於佛教無有好樂,對於修養不感興趣,便不成其為佛教徒了。再進一步說:如前所認識的、所好樂的、所感興趣的不純正,也就是這佛教徒的資格不純正了。如何使一切佛教徒都能有正確的認識、正確的好樂、正確的興趣,這是當今各地佛教徒領導者的最大責任。
如何是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這是指在一切行動前的考慮而不是指在行動後的追悔。因此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所以在一切行動上先必須詳加考慮。假如自己所要做的事,或所要說的話不合乎佛教的精神,便對不起自己是佛教徒。同時也必要引起社會的指摘和批評,便玷污了佛教徒。因此自己雖然想要如此作,或如此說,經考慮的結果,便使這種不正當的行為或言論得到改正或停止了。如若不加考慮而貿然想到便作,想到便說,以至發生偏差與過失,便是在這次行動或言論中沒有尊重自己是佛教徒的人格,事後如若深加考慮,不使再犯錯誤。若是繼續犯了錯誤,便是繼續喪失了自尊心,也就是未曾追悔。
如何是不貪名利?貪名的表現是逞能。遇事好強出頭,不是為得把事情辦好而是要顯自己的才能比別人高。貪利的表現是貪圖自己的財務。遇事總是從自己個人的財利打算。個人所有的財物絕不捨得給別人使用。佛教徒應當不貪名利。服務的精神是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絕不炫耀自己的才能,不為自己的財力多寡來打算。個人所有的財務,假如有利於他人,便能盡量給他人使用。
如何是無有私怨?私怨的表現有四種:一、遇到不順自己的人或事便生氣動怒;二、不但當時生氣動怒,還要常常記恨在心;三、不但記恨在心,還要時時想要報復;四、看見別人比自己好,或是才大,或是錢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自己不如,便生忌妒,常有破壞的心理,對人對社會總是想破壞,從破壞中找自己的便宜,也就是常想損人利己。佛教徒只有公憤而無私怨,有人侵犯了自己個人的利益是不生氣動怒的,更不會記恨與報復。看見別人比自己才大,或是錢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只有代他歡喜而絕無忌妒之心。對人對社會總是時時存心要成全他,使他能常常進步,絕不存破壞的心理。
如何是明晰事理?就是對客觀的事務能明確分析料絕不存偏見。不能明晰事理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不能正確分析,常含有某種程度或某種成份的糊塗觀念。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便有於此。第二是不能積累經驗,不能引用過去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作為分析當前處理事物的根據。佛教徒分析事理絕不應以自己的主觀見解為根據,而是要根據佛教原則以及社會上一切經驗,然後再決定自己對於這件事物處理的方法。
如何是能積極?積極的原則有二:一是見義勇為。如見不義而勇為,便不能算為積極。二是一直堅決。一直動搖不能算積極。積極的表現有五種:第一、在未作事之先無有恐懼或懷疑;二、努力的熱情能長久相持,不是四分鐘熱氣的感情行動;第三、工作中間無有間斷;第四、處理任何事件絕不輕忽草率,常有慎重嚴肅的態度;第五、對於一切公平正義的事,遇到便做,絕不自滿自足。這便是佛教徒應有的積極態度。
如何是有朝氣?就是精神爽朗,頭腦清楚。若是精神委頓,思想過於復雜,對於當前問題便不能深入,必至於暮氣沉沉,思想模糊。所以精神的勞動要有節制,思想的活動要有一定的范圍。意志專一,精神振作,常使身安心泰,自然能常常保持朝氣,對於任何當前問題會深入了解。
如何是服從組織,遵守紀律?自己既然是佛教徒,便心須服從佛教的組織與紀律。凡是佛教中所認為正當的思想,正當的言瑞,正當的行為,便經常地考慮他,討論他,實踐他。凡是佛教中所認為不正當的思想,不正當的演說,不正當的行為,便決不去想他,說他,做他。自己所想,所說,所做之中如若有佛教所認為不正當的,便立時加以糾正與斷絕。這便是服從組織,遵守紀律。
如何是心意動搖時要能放得下?第一、最初要能把握得住自己的意志,不使三心二意。第二、要經常考驗自己的意志不使有歪曲發生。第三、要訓練成為習慣,成為自然。如此便偶爾動搖,立時覺察而放下了。
如何是對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圖?佛教是以慈悲為本的,便是要使社會中任何人任何事都脫離苦得樂。假如佛教徒的行動對於個人,對於社會發生破壞作用,豈不是增加了社會或個人的痛苦。這是不容許的。所以佛教徒的行動是要在隨順社會發展規律之中經常輔助社會的進步,輔助個人的前進。決不許有破壞與妨礙社會或個人進展的行為。
以上所說佛教徒的修養是缺一不可,能實踐九項而缺少了任何一項,其他九項也必受牽連而逐漸退化,以至於完全喪失。佛教徒要提高向上,便要經常注意。

通向大善的靈感


易道界流傳著一句話——善易者不卜!古往今來的傳奇大師都是這樣的人物,吉凶成敗立站於須臾之間,成住壞空克知在眨眼之際。
 在佛門道家或是江湖民間,偶爾會有一些高人昙花一現,他們不用筆不用紙,不搖卦不看萬年歷,連一切東西都不必問,張口就預測得准而奇,學易的愛好者們,對此是即羨慕而又自歎難以理解。研易那段,也確實遇見並深刻體會了這些神奇預測,究其法門,如果排除先知先覺的神通法術,能如此顯化神奇預知的基本都是外應通靈術。
 提起外應,也許有些沒有深入研易者,不太了解這個名詞,但是這個現象確是每個人都具有的,它其實就是道的顯現,所謂百姓日用而不知也!沒有一時一刻離開過人們,我們卻沒有注意到,沒有珍惜到,因為我們的心太慌,太快樂。也許是我們太忙了,忙得都忘記了自己,從來都沒有停下奔波忙碌、安閒地審視自己一回,所以深入此術修習者,都是身心恬淡安閒之人。人活著都是如此,身心安閒生活也就覺得安閒了,身心慌亂生活也就覺得慌亂。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自己身心是什麼樣,世界就是什麼樣!原來我們的身心可以如此恬淡虛無,少一些欲望,就多一些平靜,去一分追求,則的一分踏實。
 下面是這個故事的正文:
 遇見劉老師很偶然,那天雨後,踩著雨後的春泥,我去街市上買菜,路邊的一位老人穿著樸實的老式對襟褂子,在街角一邊擺放著他要出售的椿芽,鮮嫩的香椿芽散發著特有的自然香味。他特有的漢式衣著,吸引了我的腳步。
 這是一位慈祥而樸實的老人,古銅色的面龐襯托出渾厚的底蘊,像地上的香椿一樣散發著自然的芳馨。老人憨厚微笑著,言語不多,那些香椿是他自家樹上剪下的,拿到街市上換幾個日用錢,不太娴熟的秤桿說明老人並非是個生意人。稱了斤兩,我也沒還價直接就給了錢,剛走了沒多遠,我忽然發現老人多找了我兩塊錢,趕緊回去,遞給老人錢,他卻笑了,很燦爛的笑容,問我,你信佛還是信道?
當時他對我說了一句話,至今記憶猶新,老人說,剛才你過來買香椿,我看見你走路的姿態,很放松的狀態,包括你拿起香椿很特殊的深吸氣的聞法,我判斷你是個信仰佛或道的修行人,但是你我素昧平生,我也不敢提起,就故意多找你兩塊錢試試,呵呵!果然是修行人啊!我心頭暗驚,踏破鐵屑無覓處啊!市井之中還有這樣透徹的高人!當下就和老人攀談起來。茫茫人海中,往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特有的生命狀態,特有的氣質感應著人和人的相遇。
 我與劉老師一見如故,後來就經常去劉老師那裡探討,以至於最後我也學習了老人的這套預測法門。老人叫劉恩普,住在北郊的劉莊,晴耕雨讀,耕讀傳家。從他早年隨師授法回到家中後,一直以來就是住在那座古樸的四合院裡,花園裡種著花,魚缸裡養著魚,樹梢上掛著他的畫眉,干淨簡潔的院落和房間,簡約的家具和陳設,老人的生活是如此的安閒惬意。
 我和劉老師正在聊天,門外的吆喝聲打斷了我們的交談,映入眼簾的是一位中年婦女,拉著木制的架子車,拉了慢慢一車大白菜,車子前邊還坐著一個孩子,大約有三五歲的樣子。婦女竭力地吆喝著:“白菜,誰要白菜,便宜了啊!”聲音裡透著悲涼和顫抖。那是我正在跟隨劉恩普老人學習外應法門,對於這種聲音和看到的眼前這一幕,已經感受到其中透露的些許信息。
 劉老師叫我斷一下,我說不敢,劉老師堅持叫我試斷,我就根據耳目心三要,就是眼裡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心裡感到的,試著斷了一下,這個婦女家中出了變故,並且是時隔未久,家境已經到了難以下鍋的地步,很是艱辛。

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情報分享] 日本都市傳說八則,挑戰你的好奇心與恐懼……

004_817e1a5b206548429eb03ad3f607d5dd.jpg 

所謂的現代傳說或都市傳說,就是一種民間故事、流言或傳奇等等,代表了不足憑信的故事,當然內容未必全是假的,但隨著時間推移而被人們曲解誇大,其中某些流言也會成為一種偽科學。儘管口語上我們常稱「都市傳說」,不過這個詞是用來與傳統民間故事做區隔,並非全發生在都市。

今天就來介紹較知名的日本都市傳說,如果你像筆者一樣是個史上超級無敵膽小鬼,建議你邊聽很HIGH的音樂邊看心情會較舒適一點。


(一)廁所裡的花子(トイレの花子さん)
廁所裡的花子(トイレの花子さん),日本家喻戶曉的妖怪之一,傳說在學校廁所出沒,屬於都市傳奇的一種。

此故事的基本骨架是「如果在學校的女廁所中以特定的方式叫喚,原本沒人的廁所中就會有女孩子(即花子)回應的聲音。」後來經過口耳相傳,細節的部份雖因各地學校而異,不過對花子的外貌描述以「傳統的學生妹髮型,著鮮紅長裙」最為普遍。這個故事也曾叫做「第三間的花子(三番目の花子さん)」,大約自1950年代即開始流傳,到了1980年代時,「廁所裡的花子」已是全日本家喻戶曉的鬼故事,1990年代起成為電影、動畫等的題材。

(二)裂口女1979年「裂口女傳說」像傳染病一般蔓延,橫掃全日本的校園,引起社會大眾極度的不安。起初,只是小學生之間流傳的話題。直到部分學生被嚇得不敢獨自去上學,家長們才發覺事態的嚴重性,並在聯絡簿寫下注意事項,要求老師特別留意學童們的安全,甚至演變成學校出面向警方請求協助,加強校園周邊的巡邏工作,鬧得最兇的地區,當地學校還一度被迫全面停課。

裂口女的穿著是一個大外套、圍巾、和口罩,她會形成妖怪有2個傳說:

1. 據說裂口女在死之前是一個大美女,有一天她去做整容手術時,因嗅到醫生的頭蠟臭味而不停地動, 結果醫生不小心剪到她兩側的嘴巴,那個女人看到自己毀容後生氣地殺了那個醫生就走了。後來因市民當她為妖怪而死在亂槍之中。
2. 祖先一代利用犬神亂做壞事、賺黑錢而遭到詛咒,子子孫孫的嘴巴會裂開,死後永不得超生,變成妖怪。

除此之外,也有裂口女抓人類小孩(4~10歲)的傳說。她經常在學校門口附近徘徊。開始時,她會問孩子:「我美麗嗎?」如果孩子說:「美麗」的話,她會脫開口罩或把圍巾摘下問孩子:「這樣我也美麗嗎?」再強行帶走他們加以殺害和吃掉。如果孩子說:「不美麗」的話,她會很生氣地馬上把孩子吃掉。而如果不回答,轉身就跑的話,她會以一百公尺3秒的飛快速度迅速追上來。

據說,如果隨身攜帶髮膠便可以嚇退裂口女。

歷年來日本各地都有人聲稱目睹過裂口女的出現,對家長及孩子們造成相當大的困擾,教育部甚至為此提出相應對策。根據部份學者的分析,裂口女傳說很可能傳承自《四谷怪談》裡的阿岩,因為自己變成了醜女而心生報復。

(三)紫鏡(紫の鏡)
日本現代的都市傳說中,到了二十歲生日如果腦中浮現「紫鏡」〈パープルミラー〉這個詞,就會遭到紫鏡的詛咒。至於為何會詛咒,又為什麼是紫色的,就有多種不同的說法:其中一種是女兒因交通事故而死,母親的鏡子變成紫色;另一種是最終沒能結婚的婚約者自殺,那個人收到的鏡子就變成紫色等等。在色彩心理學中,「紫色」是不安的顏色,這也許就是詛咒之鏡呈現紫色的原因吧。這個傳說還有「紫色龜」、「黃色手絹」等版本。

(四)隙間女
某日,獨自居住的青年感覺在房間中似乎有著誰在窺伺著。
當然,房間中除了他以外就沒有其他人了。
「是心理作用吧……」他如此想著,便把這件事給忘了。
但是從那日之後,房間中似乎有著誰的視線在窺伺著的異樣感每天都襲擊著他。
由於他的房間是位於公寓的3樓,因此窺伺者不可能在外面偷看。
「或許是躲藏在房間中的某處。」他如此想著並開始搜索著家中,但依舊什麼也沒有。
「我該不會瘋了吧……」
就在他開始如此想著的同時,他終於發現了視線的主人。
他房間中的衣櫃和牆壁之間的數公釐的空隙之中站著一個女人,一直盯著他看。

【解說】
日常生活中,經常有著這種狹小空隙的地方。

由於裡面光線幾乎無法滲透進去,從外面看來就是昏昏暗暗甚至一片漆黑;此外諸如蟑螂、壁虎等令一般人不快的生物也常藏匿於裡面,因此人們會對狹小空隙處產生恐懼感。

而隙間女就是因為此種心理擴大化後的產物。

(五)肯德基叔叔詛咒
肯德基叔叔詛咒是一個有關日本職棒的都市傳奇。1985年,阪神虎棒球隊取得日本棒球聯賽冠軍後,有球迷跳下道頓堀以示慶祝,當時亦有球迷把附近肯德基店舖外的上校裝飾人像投進河中,導致裝飾人像無法尋回,從這個事件之後,阪神虎其後多年再也無法取得日本棒球冠軍。

直至2009年3月,日本政府當局清查是否有二次大戰時期遺留的未爆彈時,意外在河中發現上校塑像的上半身、下半身及右手,惟獨欠缺了左手。儘管找回大部分的塑像,但阪神虎自1985年至人像尋獲時都未再取得總冠軍的頭銜。因此坊間將這兩件事情連接在一起,成為一起都市傳奇。

(六)紅紙、藍紙(赤い紙、青い紙)
紅紙、藍紙是在日本發源的都市傳奇,但是都像裂口女一樣廣為流傳。
雖然時代背景、地域有很多變體,但是大致上的內容都是相似的。

第一篇故事:紅紙

在某一個傍晚,有一名男學生如廁過後找不到衛生紙,他於是試圖求助。
突然出現了一句來源不明的聲音:「想要紅色的紙嗎?還是藍色的紙?(原文:赤い紙が欲しいか?青い紙が欲しいか?)」
感到害怕的男學生以「紅色的紙」回應。他的身體即時出現大量的出血而死。

第二篇故事:藍紙

之後另一個傍晚,聽過紅紙殺人的事件而過於膽怯的另一名男學生進入了廁所。
他即時聽見了「想要紅色的紙嗎?還是藍色的紙?」的聲音。
他以「藍色的紙」回應。
之後,他的血液即時被全數抽走,只留下一具藍色的屍體……

【第三個抉擇:黃紙】

亦有人考慮過在抉擇的時候選擇「黃色的紙」,亦即是「紅紙、藍紙」以外的抉擇。
有說選擇「紅紙、藍紙」以外的紙就會得救,反之,亦有說選擇「紅紙、藍紙」以外的紙就會被拖扯到黃泉。

【解說】
其實「紅紙、藍紙」反映了學生們對多項選擇題的恐懼,而學生們對多項選擇題的恐懼感在恐怖心理的渲染之下產生了「紅紙、藍紙」的故事。

(七)白色的線,或稱作「從耳洞裡跑出白色的線」
這是在日本女性之間流傳,很有名的一則都市傳說。

有一名女學生為了戴耳環,決定在耳垂上穿耳洞。由於她不敢自己穿耳洞,於是找朋友幫忙穿。結果,穿耳洞的過程似乎沒有自己想的那麼可怕,才一會兒工夫,就很輕易完成了。耳洞穿完之後,照鏡子的時候,那名女學生卻發現耳洞裡跑出一條白色的線,結果她一拉這條線,四周突然變成一片漆黑,她嚇得大叫:「是誰把燈關了?」

那條白色的線其實是視覺神經,由於視覺神經被拉斷,那名女學生從此失明。

【衍生故事】
從上述的都市傳說,衍生出另一個「咬耳朵的女人」的故事。
放學後,女學生走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名陌生女子冷不防出現在她的面前,
問道:「妳戴的是穿孔耳環?」
一臉詫異的女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對方:「對啊!」
突然那名問話的女子很用力往女學生的耳朵咬去。
據説是由於穿耳洞導致失明,因而對沒有失明的人懷有恨意,才會隨意找人來報復,發洩心中不滿的情緒。

【解說】
實際上穿耳洞也根本不會傷害到視覺神經,更不可能會失明。

視神經原本是腦神經的分支,與大腦直接相連著,因此視覺的傳導、眼瞼與眼球的運動都和腦神經息息相關。因為並沒有連到穿耳環的耳垂部位,所以在現實中根本不可能發生上述的情況。而且視神經比起一般穿的耳洞還要粗,按理來說並不會出現有如絲線一般的東西。一般認為是在穿耳環的時候,堆積在耳洞裡的油脂被推擠出來,誤以為是白色的線,或是將耳朵上的細毛看成是白色的線。

在日本一些學校老師不明究裡,就把這則都市傳說拿來當負面教材,灌輸學生「穿耳環是危險的」的錯誤觀念。因為穿耳環是現代人流行的時尚之一,所以其實這個故事並不討喜。

而第二個版本則是「裂口女」衍生出來的謠言,不過好像只有在澀谷一帶才流傳著。

(八)不倒翁女人(だるまおんな)
傳言女性被誘拐,欠高利貸的人砍去她的雙手雙腳,將她帶去驚奇屋供人觀賞,或在特種營業場所提供性服務,滿足特殊性癖好者的需求。她們當作展示品一樣,以高價賣給各國的富豪供其賞玩。

真實情況不明,這一類的傳言被視為一種都市傳奇。

【畸形秀】
二次大戰前,畸形秀的表演在日本很盛行。

沒有雙手雙腳的女性殘疾人士單用嘴巴就能巧妙地穿針引線,從事縫紝、刺繡、寫書法等技藝,通常這一類的殘疾者被安排在雜技團中表演。與上述的不倒翁女人不同的地方在於,她們作為藝人提供表演服務,或是跟驚奇屋簽約,從事雜技表演,並不會提供任何性方面的服務。其中以中村久子為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