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9日 星期一

(轉貼)成功戒淫:預防是上策

邪淫是习气,习气随时会犯,临时抱佛脚,焉有不败之理?对治邪淫习气,根本在于平时的功夫。要想淫念不起,必须于平时做足功课,坚持念佛,作不净观,保持一颗清净心,在遇到境界时方能不起淫念,不为所动。正如印光大师说“当于平时,预为提防。则遇境逢缘,自可不发。”务必切记念头的清净是戒淫成功的关键,不从源头上做起是无法真正戒除邪淫的。为了戒淫,我曾经时时刻刻念佛,路上,吃饭时,睡觉时都不令佛号暂停,久之一心清净。如此可见邪淫可断,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省吾身(个人感悟整理):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而为人有妄想,分别,执着,而造种种业。起心动念皆是恶,这难道不是人心惟危的一种诠释吗?倘知人心惟危,自当战战兢兢,如临大敌,时时检视自己的起心动念,不令升起一丝恶念。淫欲也可由此克服。物以类聚,念头也是这样,恶的念头能升起一连串更恶的念头,这也是有邪念就会导致邪淫的原因。止不住淫念,就无法从根本上断除邪淫。有正念自然可以克制邪念。因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念也即道心,很微细,转瞬即逝。我们头脑中有正念的时间短,有妄想的时间长。因此我们要保持一颗道心,随境不变,令其长久不失。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很多人并非不能区别善恶、好坏,只是不能猛下决心,笃行善道。道心惟微,太容易被人的贪欲,爱欲所蒙蔽,所阻碍。就算有一丝良心发现,也会因其他的念头,随即淡忘,在思想行为上又走了以前的老路。譬如吃亏来说,吃一次亏能忍受,吃二次,三次,十次呢?稍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气急败坏,稍微遇到得意的事情就喜上眉梢,都知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多少人能做到呢?又想戒淫的人,看见美色便心动,接着欲心大炙。知道戒淫是善,但不检点自己的行为,怎能保持这种善道呢?我非常佩服民国时期的王凤仪老先生,那是一位学到做到的圣者,他的笃行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效法学习。《王凤仪笃行录》里有做人的大道,值得反复阅读。
★个人在社会中往往身不由己,要受到各种不良环境和人事的冲击。保持一颗清净心就很重要。末法时期,修行变的更加困难,幸好有古大德的著作存世,有少数善知识还在孜孜不倦地教化我们,令我们改过迁善。无始以来的习气和此世养成的不良习惯使我们加速向地狱堕落。而善知识的教诲给我们指明了免入地狱的良方,只要我们依法修行,日日熏习,就能慢慢恢复我们本来的面目。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中会遇到各种逆缘,阻碍你前进。道心惟微,在诱惑和挫折面前退步太容易。因此修行必须常与圣贤为伴,时时精进,时时反省,时时观照,遇到不如意的事,才能马上想到圣贤的教诲,不为环境所转。这样才能体现出修行的效果。

关于“预防”的资料集锦
★了凡先生的改过心行境界“战兢剔厉”。什么是战兢剔厉?就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覆薄冰。《易经》中《震》卦《象》传曰:“存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君子的标准我还够不上,但此时我的心态倒真有点因“恐惧”而“修省”的味道。我想:每一个戒淫成功者都应该有这样的心行才对!

★色欲一事,乃举世人之通病。不特中下之人,被色所迷。即上根之人,若不战兢自持,乾惕在念,则亦难免不被所迷。试观古今来多少出格豪杰,固足为圣为贤。只由打不破此关,反为下愚不肖,兼复永堕恶道者,盖难胜数。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学道之人,本为出离生死。苟不痛除此病,则生死断难出离。即念佛法门,虽则带业往生。然若淫习固结,则便与佛隔,难于感应道交矣。欲绝此祸,莫如见一切女人,皆作亲想、怨想、不净想。亲想者,见老者作母想,长者作姊想,少者作妹想,幼者作女想。欲心纵盛,断不敢于母姊妹女边起不正念。视一切女人,总是吾之母姊妹女,则理制于欲,欲无由发矣。怨想者,凡见美女,便起爱心。由此爱心,便堕恶道。长劫受苦,不能出离。如是则所谓美丽娇媚者,比劫贼虎狼,毒蛇恶蝎,砒霜鸩毒,烈百千倍。于此极大怨家,尚犹恋恋着念,岂非迷中倍人。不净者,美貌动人,只外面一层薄皮耳。若揭去此皮,则不忍见矣。骨肉脓血,屎尿毛发,淋漓狼藉,了无一物可令人爱。但以薄皮所蒙,则妄生爱恋。华瓶盛粪,人不把玩。今此美人之薄皮,不异华瓶。皮内所容,比粪更秽。何得爱其外皮,而忘其皮里之种种秽物,漫起妄想乎哉。苟不战兢乾惕,痛除此习。则唯见其姿质美丽,致爱箭入骨,不能自拔。平素如此,欲其没后不入女腹,不可得也。入人女腹犹可,入畜女腹,即将奈何。试一思及,心神惊怖。然欲于见境不起染心,须于未见境时,常作上三种想,则见境自可不随境转。否则纵不见境,意地仍复缠绵,终被淫欲习气所缚。固宜认真涤除恶业习气,方可有自由分。
在凡夫地,谁无烦恼。须于平时预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缘,不至卒发。纵发,亦能顿起觉照,令其消灭。起烦恼境,不一而足。举其甚者,唯财色与横逆数端而已。若知无义之财,害甚毒蛇,则无临财苟得之烦恼。与人方便,究竟总归自己前程,则无穷急患难求救,由惜财而不肯之烦恼。色则纵对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纵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怜悯心,生度脱心,则无见美色而动欲之烦恼。夫妇相敬如宾,视妻室为相济继祖之恩人,不敢当作彼此行乐之欲具,则无徇欲灭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烦恼。子女从小教训,则无忤逆亲心、败坏门风之烦恼。至于横逆一端,须生怜悯心,悯彼无知,不与计校。又作自己前生曾恼害过彼,今因此故,遂还一宿债,生欢喜心,则无横逆报复之烦恼。然上来所说,乃俯顺初机;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则无尽烦恼,悉化为大光明藏。——印光大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